作者: 來源: 菏澤日報社 發(fā)表時間: 2022-07-27 15:29
兒歌曰:老家的井,是老井,爺爺的爺爺打的井;井里的水,是甜水,爸爸的爸爸留的水;擔水的筲,是木筲,輩輩挑水用這筲。我喝這筲盛的水,呆瓜變成了機靈鬼。
過去農村不通自來水,莊稼人吃水要到井臺上去挑。井臺一般由青石板砌成,塊塊條石高出地面,以免下雨時臟水流進井中。再者,石板砌成的井臺干爽不濕滑,以免打水人滑倒墜落井中。
即便如此,打水仍是一件艱苦的工作,尤其是用井繩把筲放到井底水面,水筲只會在水面上漂浮著,沒有一定的技巧是不會取到水的。有經驗的老農,會把井繩左搖右甩,趁勢一松手,水筲就會口向下切入水中,再用力提上來,就是一筲甘洌的清水。
少年的我們常常想,打水都這么困難,挖這么深的井一定更不容易,需要挖多深的大坑,才能砌出這么深的水井呢?后來才知道,莊稼人打井也不需要挖很大的坑。砌井之前須先選定水脈旺盛之地,然后用厚木板拼接成一個厚厚的圓形托底,之后漸漸往木托底上砌磚,砌磚不能加灰漿,并讓磚與磚之間留著寬寬的縫隙。待磚壘到半米高左右時,開始在木托盤底下掏土,木托盤便慢慢下沉,待沉下一段,再壘幾層磚,如此反復下去,將土掏到十多米的深度時,井便打成了。此時地下水順著磚縫滲進井底。最初幾天,要反復不停地往上提水,名曰洗井,目的是疏通泉道,洗井兩天后,井水不再渾濁,開始變得清澈甘甜了。
如今,村村都通上自來水,水井經過壓水井的變遷,已經徹底在農村銷聲匿跡了。 文/丁明燁 畫/王世會